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服务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我院鲁剑巍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受媒体广泛关注
发布人:储召杰发布时间:2020-01-13


近日,我院鲁剑巍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受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受到“中国日报中文网”、“科学网新闻”、“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在应城大面积推广

1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肖长惜、二级巡视员欧阳书文一行赴应城市油菜轮作与科技创新示范区,考察调研“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推广情况。湖北省油菜办、孝感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及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组成员参加考察。应城市委副书记田洪年及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陪同考察。

正值小寒节气,天气严寒。傅廷栋院士一行冒雨参观了杨河镇星火村、磨盘村、田店镇肖黄社区、瑞琪试验示范基地的“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区和城北办事处季墩村稻茬油菜免耕机械条播示范区。

3227A

“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的主要负责人鲁剑巍教授、鲁明星研究员、熊华副主任等向考察团一行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开展情况。该模式技术要点包括:选用华油杂62、华早291、阳光2009、华油杂13号等优质品种;于水稻收获前后3天左右进行谷林无人机直播;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一次性施用油菜缓释肥30-50kg/亩;在基肥作业结束后进行机械开沟作业,用沟土覆盖肥料等。

F489D

鲁剑巍表示,在湖北省多地的试验表明,与稻田清草整地或稻草翻压旋耕直播模式相比,该模式每亩增产油菜籽7.3至45.2kg,每亩成本减少23.8至41.8元,每亩增收75.3至223.0元。由于该模式优点突出,易于被农民接受,2019年,应城市油菜种植面积增加了4万余亩,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

傅廷栋院士一行在考察后认为,“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具有抢时播种、增加有效光温利用、充分利用土壤墒情、稻草覆盖抑草保温等优点,促进了油菜生长和保障高产稳产,采用了免耕、机械化、油菜专用缓释肥等多项融合技术,控制了油菜生产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减少了人工成本,有效解决了我省稻茬油菜秸秆还田难、秋冬季节干旱、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能达到节本、增产和增收的目的。

据了解,“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是湖北省“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重点项目之一,设立研发首席和推广首席各1名,科学家岗位5个,试验站8个。主要针对油菜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联合攻关,着力于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油菜抗倒伏适机收获、根肿病综合防控、菌核病生物防治、养分调控与轻简施肥等关键技术。

网址链接:https://hb.chinadaily.com.cn/a/202001/08/WS5e154ae9a31099ab995f5f65.html?from=singlemessage


轻简高效科技为油菜开辟新路

每年冬季,我国有大量冬闲田,而作为南方唯一越冬油料作物,油菜在利用冬闲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近年来种地成本越来越高,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给油菜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推行轻简化栽培技术已是大势所趋。 

近日,一项“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脱颖而出,为油菜种植开辟新路。该技术采用了免耕飞播、机械开沟、油菜专用缓释肥等多项融合技术,有效解决水稻秸秆还田难、生产成本高、气候不稳定(如干旱天气频发)等问题,节本、增产和增收的效果显著,已在全国多地推广。 


降低成本,高效绿色生产


水稻-油菜复种是我国南方主要复种模式之一。长期以来,水稻和油菜育苗移栽保障了水稻(单、双季稻)和油菜周年种植及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同时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事操作劳动力来源大量减少,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让轻简化种植方式逐渐普及,水稻和油菜的直播面积迅速增加,其中油菜的直播种植成为主要种植方式。”“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主要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鲁剑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不过,很多因素影响着油菜的生产。有些地方水稻收获期晚,留给油菜的播种茬口紧张,待稻田耕整好后气温往往较低,导致油菜早期生长的积温不足,苗情差,越冬困难;有些地方稻田土壤湿度较大,机械无法及时耕作,等到稻田土壤自然干燥时已经过了油菜适宜播种期。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油菜籽单产水平低,影响油菜种植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导致农民失去种植油菜的信心。 

“现在,农民种植积极性都不高,冬季很多田都空着。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生产动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汪波告诉《中国科学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对油菜生产越来越重视,该团队自2015年开始在湖北省武穴市等地开始相关研究,完善各项技术参数。 

他们选用华油杂62、华早291、阳光2009、华油杂13号等优质品种,用无人机直播。“采用我们的技术,在水稻收获前后共一周左右的窗口期播种,减少了水稻收获后的田地翻耕整理工序,节约了1周以上的时间,有效解决稻油轮作时茬口的矛盾。”汪波说。 

而且,鲁剑巍介绍,稻草在机械收割水稻时留高桩原位粉碎还田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有了秸秆覆盖的土壤保水性能较高,可以“锁住”水分,即使在像去年那样干旱的季节里,也可以有效利用稻田土壤墒情,保证播种后有充足的水分促进油菜种子萌发。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充分利用稻草中的养分,有利于油菜高效绿色生产。 

不仅如此,在飞播时还一次性施用油菜专用缓释肥30~50kg/亩,并在基肥作业结束后进行机械开沟作业,用沟土覆盖肥料等。“有了我们研制的这种油菜专用缓释肥,只要一次性施肥后就能提供油菜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全部养分,后续不用再追肥,省事省心也省力。”鲁剑巍说。 


潜力巨大,推广技术保障 


每年大量的冬闲田成了白白浪费的资源,据估计,长江流域就有近9000万亩的冬闲田待开发利用,油菜种植有很大的空间,这项技术的推广更是潜力巨大。 

2018年,在国家和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在湖北省武穴、蕲春、荆州、应城、巴东、监利等油菜主产县(市)进行的示范结果表明,与稻田清草整地或稻草翻压旋耕直播模式相比,该模式每亩增产油菜籽7.3~45.2 kg,每亩成本减少23.8~41.8元,每亩增收75.3~223.0元/亩。 

“最明显的就是社会和生态效益比较好。我们在几个推广地区都收获满满,这个季节,一路开车过去,几万亩地都是绿油油的,等到来年春天油菜花一开,也是非常好的景观。”汪波表示。 

这样一气呵成的轻简化技术,易于被农民接受,在推广地也赢得了农民的高度认可,并得到油菜产业权威专家的肯定和重视。湖北省农业厅油菜办公室副主任鲁明星介绍,从2019年开始,湖北省将这一种植模式作为主推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全省示范应用面积达50万亩以上,仅应城市油菜种植面积就增加了4万余亩,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

网址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4774.shtm?from=singlemess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一行调研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

3227A

国际在线湖北消息:1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肖长惜、二级巡视员欧阳书文一行赴应城市考察调研。应城市委副书记田洪年,湖北省油菜办公室,孝感市、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参与调研活动。

正值小寒节气,天气严寒。傅廷栋院士一行冒雨参观了杨河镇星火村、磨盘村、田店镇肖黄社区、瑞琪试验示范基地的“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区。该模式选用华油杂62、华早291等优质品种;于水稻收获前后3天左右进行谷林无人机直播;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一次性施用油菜缓释肥30-50kg/亩;在基肥作业结束后进行机械开沟作业,用沟土覆盖肥料。湖北省多地试验表明,与稻田清草整地或稻草翻压旋耕直播模式相比,该模式每亩增产油菜籽7.3至45.2kg,每亩成本减少23.8至41.8元,每亩增收75.3至223.0元。2019年,应城市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比2018年增加4万余亩。

F489D

傅廷栋院士认为,该模式抢时播种、增加有效光温利用、充分利用土壤墒情、稻草覆盖抑草保温,促进了油菜生长和保障高产稳产,采用了免耕、机械化、油菜专用缓释肥等多项融合技术,有效解决了湖北稻茬油菜秸秆还田难、秋冬季节干旱、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能达到节本、增产和增收目的。

“油菜飞播秸秆全量还田轻简高效生产模式”是湖北省“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设立研发首席和推广首席各1名,科学家岗位5个,试验站8个,针对油菜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联合攻关,着力于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油菜抗倒伏适机收获、根肿病综合防控、菌核病生物防治、养分调控与轻简施肥等关键技术。

网址链接:http://hb.cri.cn/chinanews/20200108/40cfcf05-3287-2bbc-75ef-9380f0cf4936.html?


图文内容来自中国日报中文网、科学网新闻、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