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土壤三普”进行时,师生共话土壤的前世今生
发布人:汤春燕发布时间:2022-12-05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渠颖 胡志宏) 11月23日晚, “土壤的前世今生”学术晚茶活动在主楼240会议室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胡红青教授与同学们共话土壤的前世今生,分享“土壤三普”趣事。

胡红青首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土壤三普”相关工作情况。他谈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目的在于全面摸清我国土壤家底,为后续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普查主要内容分为外业调查、内业测试、数据汇编和成果应用,天门作为指定普查试点地区,目前已完成外业调查相关工作,其它地区将陆续铺开。

随后,胡红青从土壤的诞生、演变等方面讲解土壤的前世今生,“大约40亿年以前地球诞生,由于存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地球存在降雨、降雪和风等气象现象;日积月累,降水和风将陆地上的岩石侵蚀成岩石碎屑,组成了土壤的最原始成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成土母质’,随后土壤生物开始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土壤有机质。”胡红青强调,“土壤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标志。随着生物越来越多,逐步形成现代土壤。”

胡红青的介绍引发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老师,您刚介绍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变,那么土壤的归宿会怎样呢?”面对2022级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杨的提问,胡红青答道:“人有生老病死,土壤也并非永恒。在降水、风蚀等影响下,土壤颗粒前行在某个低洼地、河流或者湖泊沉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壤颗粒被逐渐压实、变质,最终重新形成岩石。至此,尘归尘、土归土,万物循环、动态平衡。当然,这个过程非常长久。”

“请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要搜集哪些信息呢?”面对2022级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何祠兴同学提出的问题,胡红青解释道:“我们国家的‘土壤三普’,总的来说就是要查清楚有哪些地、在干什么,除了查清土壤类型、性状、利用情况等因素,还包括气候、植物、施肥情况等指标,其中常规指标就包括46项。总之,这就是一次全国土壤状况大排查,其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

对于2022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黄一鸣同学提出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跟前两次普查的区别”这一问题,胡红青表示,4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使得“土壤三普”工作与之前具有很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普查工作更加现代化与精准精确,二是时代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加完整完善的指标数据,所以第三次普查内容也更全面。

胡红青还分享了自己参加“土壤三普”培训的小故事,“一些新名词、新提法和以往都有区别,老土化人也遇到了新问题”,他激励同学们要保持谦虚、学无止境,保持专业热爱、保持严谨作风,扎根祖国大地,用实际行动做出科研人的贡献。

审核人:熊海林

附:南湖新闻网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22/1128/65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