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按系室) -- 副教授 -- 正文
副教授
丁树文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6-05-23

姓名:丁树文    职称:副教授   

E-maildingshuwen@mail.hzau.edu.cn

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

个人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方向专业主任,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及“旅游地质学”教学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土壤学国家教学团队”及“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建成“地质与地貌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地质与地貌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华中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优秀电子教案”。编写专著与教材共9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项。

参加或负责教学改革项目

“地质与地貌学”国家精品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地质作用与奇观”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农科院校地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省级教学改革

“水土保持工程方向课程建设与改革”省级教学改革

“土壤与地质实践”校级百门精品实践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CAI”校级教学改革

负责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支撑计划专题“花岗岩红壤区崩岗治理及农田质量保护”

长江水利委员会“黄麻土工布建立植被效应研究”、“植物篱加固水平梯田效益研究”、“崩岗侵蚀规律研究”

湖北省水利厅丹江口水源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示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标准及管理办法”、“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香港政府资助局专题“土壤与水体养分迁移规律”

“鄂渝第二通道输变电水土保持监测”、“麻武高速公路水土保持评估”

参加科研项目

国家攻关“鄂南棕红壤区农业综合治理与持续发展”

国家重点基金“中国东部坡地过程及其改良利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工作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题:“红壤侵蚀与红壤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抗蚀性研究”、“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流失特性的研究”、“黄麻土工布护坡机理研究”、“干湿循环效应下胀缩裂隙发育机理及其对崩岗岩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花岗岩红壤优先流及其与崩岗侵蚀发育的关系”



专著与教材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

《棕红壤丘陵区土壤资源特性与农业发展》

《湖北省水土保持知识读本》

《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读本》(中学生版)

《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读本》(小学生版)

《第十届海峡两岸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崩岗治理与农田质量保护技术》

《图说地质地貌》

《地质与地貌学》

主要论文

[1] Yusong Deng, Shuwen Ding*, Dong Xia. Soil erodibility and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of alluvial fan of collapsing gullies in South China. Pedosphere. Accepted.

[2] Yusong Deng, Dong Xia, Chongfa Cai, Shuwen Ding*. Effects of land uses on soil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rodibility in collapsing-gully alluvial fan of Anxi County, China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Accepted.

[3] Xiaoming Zhang, Shuwen Ding, Shuangxi Li. Soil 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 in Slope Disintegration Area.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353-356 (2013) pp 735-739.

[4] Xiaoming Zhang, Shuwen Ding, Shuangxi Li. Tensil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gonaceae Weed Roots in Slope Collapse Watershe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690-693 (2013) pp 1792-1795.

[5] Dong Xia, Yusong Deng, Shuling Wang, Shuwen Ding, Chongfa Cai.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weathering profiles of the collapsing gulli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south China. Natural Hazards, 2015, 79(1): 455-478.

[6] Chunqing Zhao, Chongfa Cai, Shuwen Ding, Shufang Ding. The effects of hedgerows block on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transporting sediments capacity of shallow gully flow.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3, 11(3&4), 2036- 2039.

[7] 丁树文,张光远,蔡崇法,1994.鄂东南花岗岩地区崩岗形成机理初探.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5):61-65.

[8] 丁树文, 蔡崇法, 张光远. 鄂东南花岗地区重力侵蚀及崩岗形成规律的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1995(S1):50-54.

[9] 丁树文; 蔡崇法; 黄丽; 董舟; 蔡强国; 张光远. 三峡库区秭归盆地岩性构造对坡地紫色土某些特性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9(2):129-133.

[10]丁树文,胡立勇,彭定祥,李京,蔡崇法. 黄麻土工布控制红壤坡面侵蚀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9(4):346-349.

[11]丁树文, 王峰, 蔡崇法, 史志华, 彭业轩, 姜成, 张光远. 两种绿篱植物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04, 26(z1):156-160.

[12]王静, 丁树文*, 李朝霞, 郭熙盛, 汪永涛, 蔡崇法. 丹江库区典型土壤磷的淋溶模拟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2):692-697.

[13]王静, 丁树文*, 蔡崇法, 郭熙盛, 汪永涛. AnnAGNPS模型在丹江库区黑沟河流域的模拟应用与检验[J]. 土壤通报, 2009(4):907-912.

[14]张朝忙, 丁树文*, 伍世良, 李成芳, 郭忠录, 孙妍.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土壤性质空间变异[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1, 23(4):9-13.

[15]邓羽松, 丁树文*, 梁传平, 夏栋, 蒋代华, 张勇. 安溪崩岗洪积扇不同培肥方式的土壤理化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4):168-171.

[16]张勇, 丁树文*, 万绍文, 张晓明, 邓羽松, 王秋霞. 黄麻土工布对不同层次土体的水土保持效用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4):23-28.

[17]邓羽松, 丁树文*, 施悦忠, 张晓明, 吴菲, 朱芸, 龙云. 安溪崩岗洪积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差异及肥力评价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4):165-170.

[18]邓羽松, 丁树文*, 蔡崇法, 吕国安, 夏栋, 朱芸. 鄂东南崩岗洪积扇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4):4850-4857.

[19]陈祯, 任兵芳, 丁树文*, 张勇. 鄂东南花岗岩崩岗边坡稳定性研究[J]. 人民长江, 2014(S2):109-111.

[20]邓羽松, 丁树文*, 夏栋, 何溢钧, 张勇, 吕悦凝, 龙云. 赣县崩岗削坡开梯柑橘园土壤性质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3):59-63.

[21]邓羽松, 丁树文*, 蒋代华, 吴菲, 李瑶瑶, 杜贇, 马媛. 苍梧县崩岗洪积扇不同培肥模式土壤肥力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1):56-60.

[22]邓羽松, 丁树文*, 邱欣珍, 夏栋, 朱芸, 郭世伟. 赣县崩岗洪积扇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规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13(1):47-53.

[23]王秋霞, 丁树文*, 赵欣, 童莉莎, 万印康, 张勇. 花岗岩风化土不同土层抗蚀性差异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3):6-9.

[24]杜贇, 李双喜, 丁树文*, 何溢钧, 邓羽松. 基于CORS-RTK结合GIS的鄂东南崩岗侵蚀监测[J]. 人民长江, 2015(12):87-90.

[25]朱芸, 邓羽松, 夏栋, 李瑶瑶, 丁树文*. 施肥方式对崩岗洪积扇土壤养分改良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10):1753-1758.

[26]张勇, 丁树文*, 魏玉杰, 王秋霞. 崩岗洪积扇养分输移规律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10):216-222.

[27]邓羽松, 夏栋, 蔡崇法, 王秋霞, 吕国安, 丁树文*. 基于分形理论模拟花岗岩崩岗剖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14(2):1-8.

[28]徐加盼, 王秋霞, 邓羽松, 万印康, 刘丹露, 丁树文*.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花岗岩风化土体侵蚀表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2):14-19.

[29]邓羽松, 李双喜, 丁树文*, 蔡崇法, 夏栋, 刘丹露. 鄂东南崩岗不同层次土壤分形特征及抗蚀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1):63-70.

[30]马媛, 丁树文*, 何溢钧, 夏栋, 邓羽松, 王书玲, 刘丹露. 崩岗五位一体系统性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6(4):65-68.

[31]邓羽松, 丁树文*, 蔡崇法, 吕国安. 鄂东南崩岗剖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模拟[J]. 土壤学报, 2016(2).

[32]蔡崇法, 张光远, 丁树文, 黄丽. 人工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特点的试验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1995(S1):63-68.

[33]蔡崇法丁树文张光远黄丽王道合.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J]. 地理研究, 1996(3):77-84.

[34]蔡崇法, 丁树文, 张光远. 花岗岩红壤表土特征及对坡面侵蚀影响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1996(4):111-115.

[35]蔡强国, 张光远, 吴淑安, 丁树文. 长江三峡库区梯田稳定性分析与对策──以鄂西秭归县为例[J]. 地理研究, 1997(1):45-52.

[36]汪在芹, 胡立勇, 廖国胜,丁树文. 黄麻土工布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8(5):31-34.

[37]黄丽, 丁树文, 张光远, 彭业轩.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耕作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初探[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8(1):45-49.

[38]黄丽,丁树文,董舟,蔡强国,张光远. 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8(1):8-13.

[39]黄丽, 张光远, 丁树文, 蔡崇法, 蔡强国.侵蚀紫色土土壤颗粒流失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9(1):35-39.

[40]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张光远, 蔡强国. GIS在三峡库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学报, 1999(1):74-78.

[41]胡立勇, 汪在芹, 丁树文, 廖国胜, 彭定祥, 李珍. 黄麻土工布控制土壤侵蚀的持续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9(2):1-6.

[42]黄丽, 蔡崇法, 丁树文, 张光远. 几种绿篱梯田中紫色土有机质组分及其性质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9(6):559-562.

[43]蔡崇法, 丁树文, 史志华, 黄丽, 张光远. 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2):19-24.

[44]蔡崇法, 丁树文, 史志华, 王天巍.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99-102.

[45]蔡崇法, 丁树文, 史志华, 黄丽, 张光远. GIS支持下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量预测[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1):9-12.

[46]胡立勇, 汪在芹, 丁树文, 李珍. 黄麻土工布与苎麻结合控制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4):55-58.

[47]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李朝霞, 王天巍, 张斌, 沈晓鲤.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土壤侵蚀强度初步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S2):14-16.

[48]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李朝霞,王天巍. 基于GISRUSLE的小流域农地水土保持规划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4):172-175.

[49]史志华, 张斌, 蔡崇法, 丁树文, 王天巍, 李朝霞. 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初步应用[J]. 遥感学报, 2002, 6(5):382-386.

[50]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李朝霞, 王天巍.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氮磷负荷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4):473-477.

[51]胡红青, 陈松, 李妍, 丁树文, 赵竹青. 几种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与Cu^2+吸附的关系[J]. 生态环境, 2004, 13(4):544-545.

[52]李朝霞, 王天巍, 史志华, 丁树文, 蔡崇法.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产沙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1-4.

[53]肖辉军, 丁树文, 陈祯. 基于双正交小波遥感图像融合及效果评价[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5(5):88-92.

[54]郭忠录, 钟诚, 蔡崇法, 丁树文, 王中敏. 等高植物篱/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1):59-64.

[55]廖义善, 蔡强国, 秦奋, 丁树文. 基于DE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地貌特征及侵蚀产沙尺度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1):1-6.

[56]廖义善, 蔡强国, 秦杰, 丁树文, 张建波.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时空尺度下产沙模数的变化[J]. 资源科学, 2008, 30(5):717-724.

[57]杨磊, 丁树文. 大冶龙角山地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J]. 干旱环境监测, 2009, 23(1):31-36.

[58]张晓明, 丁树文, 蔡崇法. 干湿效应下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衰减非线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5):241-245.

[59]张晓明, 丁树文, 蔡崇法, 林辉. 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衰减机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9):5534-5537.

[60]张晓明, 丁树文, 刘震.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水土保持工程专业课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 高等农业教育, 2012(3):60-62.

[61]张朝忙, 刘庆生, 刘高焕, 丁树文, 王鹏, 董金发. SRTM 3ASTER GDEM数据处理及应用进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5):29-34.

[62]张晓明, 丁树文, 蔡崇法, 刘见波. 干湿效应下崩岗岩土不均匀沉降变形规律与崩壁崩坍机制[J]. 岩土力学, 2013(S2):299-305.

[63]龙莉, 丁树文, 蔡崇法, 夏栋, 廖晓炜. 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对农田的危害及治理[J]. 中国水土保持, 2013(12):24-26.

[64]张晓明, 丁树文, 李双喜.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崩岗重力侵蚀评价方法[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3, 25(3):1-5.

[65]卫杰, 张晓明, 丁树文, 张紫优, 黄倩楠, 胡节, 杨煦, 雷靖. 黄麻纤维加筋条件对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6):59-63.

[66]张晓明, 刘震, 丁树文, 林丽蓉. 从学生视角看课改实施中的焦点、问题及对策——以水土保持工程课程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6):67-69.

[67]邓羽松, 丁树文, 刘辰明, 夏栋, 张晓明, 吕国安. 鄂东南花岗岩崩岗崩壁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4):132-137.

[68]刘丹露, 赵媛, 丁树文, 邓羽松, 王秋霞, 吕国安. 花岗岩剖面土壤崩解特性与初始含水率的关系[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14(2):17-22.

[69]杨勇, 贺立源, 丁树文. “GIS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09(4):133-136.

[70]张杰,杨宝荣,王鹂,吕叙杰,丁树文. 庐山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浅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6(12):153-156.

[71]张晓明, 刘震, 丁树文. 浅议水土保持工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更新与优化[J]. 中国农业教育, 2014(3):62-65.

[72]张晓明, 刘震, 丁树文, 林丽蓉. 水土保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4(3):68-70.

上一篇:宋艳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