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江西省吉安市茅坪镇坝上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重走红军路、自制红军餐等项目,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重走红军道路,感受艰辛历程
太阳刚刚越过山头,团队便整装待发向山中出发。这条山路蜿蜒曲折,荆棘密布,可能较为狭窄且不平坦,增加了行走的难度。行走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红军穿着草鞋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的情景,更深刻地体会到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
不仅如此,团队还肩负着寻找地标的任务,在行进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寻找特定的地标。有些地标隐藏在树林深处,若不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细心,很难发现融入自然的地标。在历经数公里的路程后,能深切体会到革命路上的艰辛,以及红军战士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需铭记历史,传承红军精神,勇往直前,不惧困难。
自制简易担架,双手托起伤员
到达指定位置后,团队开始动手编织担架。成员们首先将竹子或木棍按照一定的间距平行摆放,接着用绳子将它们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在捆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担架的平衡和稳固,以确保能够安全地承载“伤员”。编担架不仅需要动手能力,还考验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大家相互配合,有的负责固定材料,有的帮忙拉紧绳子,共同努力完成担架的制作。
这个过程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红军的岁月,亲身体验到红军在艰苦条件下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在战争中面临的困难和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当团队成功地用自制的担架平稳地运送“伤员”到目的地时,队员陈昕怡说到:“自制担架,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蕴含着无尽的艰辛与智慧。它让我深切感受到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尊重,创造出了挽救战友的可能。”
学做红军一餐,重温艰苦岁月
当完成行军任务后,已近午时,坝上村的村民们热情地准备好了丰富的食材。大家分工明确,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红军餐的制作中。有的成员负责洗菜,仔细地清洗着蔬菜上的泥土;有成员则熟练地拿起菜刀,切菜的动作干脆利落;还有的成员勇敢地承担起剖鱼的任务,小心翼翼地处理着鲜鱼。村民们也在一旁热心地帮忙指导,或是帮忙生火,整个场面充满了温馨与欢乐。不一会儿,饭菜的香气便弥漫开来。
尽管现在的红军餐菜品相对丰富,但吃饭前,团队成员们唱起那首在当地流传了90多年的红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都要吃个精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狂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悠扬的歌声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烽火岁月,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提醒着人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
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餐后,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与期待之心,围坐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边,而这位老者便是老红军李筱甫的后代。随着老者缓缓开口,时光仿佛回溯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李筱甫,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惜
放弃个人的安逸与舒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围剿和迫害。李筱甫参与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退缩。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与战友们相互扶持,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在后方积极组织群众,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聆听革命故事,队员们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慨与敬意。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壮丽篇章。
实践团在探访与体悟的历程中,愈发熟知延安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传奇,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的深情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坚毅决心,领会了井冈山精神全新的精神意涵。继承先辈的英勇意志和奋斗精神,把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转化为拼搏进取的强大动力,我们将以切实行动迈向新征程。
文 |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 吴施洋
图 |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 段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