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个人实践小组前往无锡进行无锡非遗文化调研。无锡市,简称“锡”,又称“梁溪”“金匮”“锡城”“震泽”,是江苏省辖地级市,总面积为4627.46平方千米。传说因锡山锡矿挖尽而得名“无锡”。
无锡非遗:历史艺术的深度之旅
无锡位于江苏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经历吴越争霸、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昌盛,无锡一直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重镇。近代更是民族工业的先驱,对中国现代化贡献显著。这些都是无锡发展如此多非遗的文化底蕴,也是非遗能够蓬勃发展的经济支持。
站在展馆前,映入眼帘的便是“吴风锡韵”,石墙上所映照着的就是无锡古城的城市风貌。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就开始变得更加活跃。随着时代发展,无锡带着恢宏的气势进入了文明时代。站在“无锡县衙”前,那个曾经的古朴街道上的灯火明灭仿佛就映照在眼前。而在无锡挖掘出土的“秦朝农具”也象征着无锡文化由粗陋走向精雅的历史进程。同时,无锡博物馆中还设有惠山泥人和紫砂壶的独立展馆,时时刻刻展示着无锡人民的心灵手巧。
李晓悦在无锡博物馆参观所见
无锡博物馆参观所见
锡精微绣:匠心独运的瑰宝探秘
无锡有其独特的刺绣技艺——无锡精微绣。绣泽江南,就是这样一间以无锡精微绣为主的小铺。在无锡精微绣是传承了近千年的东方艺术瑰宝,在春秋时期,无锡一带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用来装饰服饰,划分品级。无锡精微绣以其精湛的技艺、细腻的针法、丰富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锡的街头巷尾、花鸟鱼虫和闹市幽处,沉浸其中,仿佛就踏入了一方世界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绣针下的美景。
绣泽江南店内绣娘正在刺绣 李晓悦摄
唱念做打:非遗锡剧的文化探秘
锡剧,同样是无锡一大非遗特色。常锡剧,简称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之韵。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专门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人员已经寥寥无几,不仅如此,青年后备演员少。很多青年演员因为承受不住时间的漫长而中途退出,使得锡剧剧团队伍不稳定,后继无人,这也代表着现如今大部分非遗面临着的难题。
叶圣陶先生所作绝句二首展览 李晓悦摄
栩栩如生:指尖上的泥人雕塑
最后,实践队员前往了位于惠山古镇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国家泥人博物馆内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泥人艺术作品,从古代到现代,技艺精湛,色彩鲜明。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亲手制作泥塑,感受艺术魅力。这次参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艺术创新的思考。
中国泥人博物馆所展出的仿兵马俑泥人 李晓悦摄
栩栩如生的爷孙三人图 李晓悦摄
传承创新:非遗瑰宝的保护推广
本次考察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探索,也是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实地考察和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让人深刻认识到,在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层面,无锡的非遗文化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承载着无锡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人才流失与传承危机是一大挑战但这也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参观后,实践小组认为,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这包括政策支持、教育体系的融入、公众意识的提升以及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措施。总之,本次考察活动不仅让人领略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激发了小组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无锡暑期社会实践个人实践 李晓悦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无锡暑期社会实践个人实践 李晓悦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