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石磊教授在学校第41个教师节庆祝会上发言
发布人:汤春燕发布时间:2025-09-11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第41个教师节。能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倍感荣幸,也满怀感恩。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同仁!在此,请允许我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我于1994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徐芳森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彭彬老师和刘震老师是我的辅导员,朱端卫老师指导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1998年,我师从王运华老师硕博连读,在王运华老师、孟金陵老师和徐芳森老师等三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2004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三十年光阴,从学生到教师,老师们始终关注、关心和支持着我的成长,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鼓励和付出。我深切体会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是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作为华农人,我们更承载着“强农兴农、为国育才”的特殊责任。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身工作,汇报三点体会。

一、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份爱,体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与关怀。它融入在平时的细微之处:一次耐心的答疑、一场真诚的交谈、对进步的大力鼓励、对困难的及时帮助。研究生期间,有一段时间我吃东西呕吐,身体逐渐消瘦,王运华老师知道后,亲自带我去校医院找医生治疗。我留校后,先后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学生班主任、少数民族学生导师和新生导师,我始终努力读懂学生,关注他们的所思所盼。曾有一名学生,因多次受骗对社会失去信心,经多次谈心,在团队老师的共同帮助下,鼓励她投身科研,最终她顺利毕业并找到心仪工作。看到她重拾信心,我深深感到,教师的一份关怀,或许就能点亮一个学生的未来。我们要让华农校园充满爱的温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被信任、被期待。

二、梦是教育的远帆

1997年暑假,当我在犹豫是否读研究生时,徐芳森老师找我谈心,他说,我们都来自农村,你家三个男孩子,我家里情况与你家差不多,读研才能更好提升自己,也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贡献力量。在徐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心中有了“读研”的梦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初心。硕博连读时,我在孟金陵老师课题组开展研究,孟老师是当时世界上研究做的最好的油菜遗传学家之一,每年都有好几位国际知名专家来课题组访问交流,每次交流,孟老师都让我们用英语做报告,虽然有压力,但是通过交流拓宽了国际化视野,激发了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孟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心中有了“出国”学习的梦想,2004年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赴韩国参加十字花科作物遗传学国际研讨会并在国外做了第一场英文报告;2009年在孟老师和Graham King教授的推荐下赴英国华威大学做访问学者。近年来,我资助15人次研究生出国开展合作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升他们的全球胜任力。

课堂上,我讲述王运华教授的“兴硼之路”,与学生讨论如何实现张启发院士“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的梦想;在课下,我与同学们交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家国情怀。一名本科生毕业离校去浙大读研究生,给我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写道“很想念在华农的时光,很舍不得您和许多师兄师姐们。一段旅程的结束其实是另一篇章的开始。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去追寻心中的梦想。既然选择离去,绝不平庸归来”。一名博士生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道,“感谢我的导师,他让我重新拾起了科研的梦想,在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他现在在广州做博后,两年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等5项科研项目。

三、行是教育的归处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堂教学也须与时俱进。我主持建设的“植物营养学MOOC”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年选课超3.3万人次,“无土栽培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强化了师生互动;通过文献分享阅读,开展项目式教学,推动了小组研讨和学习;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走进课堂,拓展了学生国际化视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了过程育人,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相关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老师们,同学们,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坚守,既要怀揣爱心、深耕不辍,也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更要教研融合、知行合一。让我们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华中农业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