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院为本科生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发布人:储召杰发布时间:2020-06-16

近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306名毕业生完成了毕业论文撰写和在线答辩,其中74名同学调整为毕业设计(含工程设计),6名同学调整为调研报告和调查报告,39名学生调整为文献综述。资环院106名老师、院领导和本科生辅导员参与答辩工作,实现标准、质量双不降。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毕业生们离校前的最后一堂育人课。疫情之下,在这些看似常规的工作和数据背后,是资环院上下通力合作、真诚互助的结果。

云端答辩 质量要求不放松

2月底,肺炎疫情仍然严峻,没有任何开学的迹象,毕业生该怎么办?

老师和同学无法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但资环院始终秉持着标准不降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的毕业季“轻飘飘”过去。为保障论文写作进行、把控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制定了明确的毕业论文“时间线”,让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临近毕业的紧张感。

2月28日,资环院开始着手学生毕业论文实际情况的摸底调查,视情况调整部分学生的实习计划或毕业实习内容。

4月初,学院持续跟进论文写作工作,开展了学院2016级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进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对尚未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的同学进行一对一提醒,梳理同学们反馈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月21日至28日,学院开展2020届学士学位论文中期进展线上汇报工作,实现毕业生全覆盖,确保论文质量不缩水、论文答辩不延期。

4月30日发布《资环院2020届学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对答辩形式、答辩安排、平台搭建、答辩流程等细节进行沟通和提醒。

5月6日,306名同学的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被分为20个小组。学院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控制论文提交、检测和答辩汇报的时间节点。

6月10日至12日,资环院2020届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线上有序开展。副校长郭刚奇参加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组的公开答辩。

充分的前期准备使得答辩顺利进行。答辩过程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评委老师们坚持质量标准。不少小组在答辩结束后截屏合影,为“收官之战”留下纪念,仪式感十足。

植物营养1组全体师生合影

环境4组全体师生合影

环科1601班李婉书同学在答辩结束后第一时间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云中答辩效果出乎意料地不错,评委们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收获颇多,与此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学校、老师、同学的思念。”

姜存仓老师对同学们云端答辩的表现感到满意:“从答辩的效果可以看出,在前期,我们的同学们克服了困难,很好地完成了学位论文,老师们的审查也非常严格、到位。云答辩这种形式一点不比现场答辩差。”

张晓明老师也表示赞同:“师生互动很好。也许是疫情原因,老师盼成龙之心切切,同学们回应也更加及时、积极,与老师的沟通比在线下的时候更密切了。”

“其实和线下答辩的区别并不大,同学们面对镜头时还是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害怕老师的批评和质询,孩子们对答辩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王砚老师表示,被同学们认真的态度打动了:“有两位不是我带的毕业生,提前好几天就把答辩的PPT发给我让我帮忙提意见,反复地修改,非常认真。虽然我没有带这两位同学做毕业论文,但他们还是会主动和我沟通。”

透过手机,仍可以从王砚雀跃的声音中感受到她身为人师的喜悦和满足。

虑于细微 把好最后一道关

网络不畅、数据不足、远程沟通费时、调查无法开展……

疫情所致的空间距离无疑是毕业论文撰写路上的“拦路虎”,给师生们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老师们因势利导,从细微之处着手,为把好毕业论文最后一关倾情倾心。同学在家上不了网,老师主动向学生推送相关文献资料;同学实验数据不理想,老师及时提供帮助,总结失败教训,鼓励同学们结合文献资料和实验结果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同学调查工作难以进行,老师迅速将课题调整为网络调查,建议体现在分析深度上多花心思。

办公条件受限,鲁剑巍老师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手写大量修改意见,指导同学写作论文。大到论文框架,小到标点符号,涂书新老师严谨对待同学论文中的每一个字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问题。

鲁剑巍老师手写的修改意见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在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好我们能做的事。”这是孟冉老师在这几个月里最常和同学们说的话。在他看来,指导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态度;不仅要对论文进行指导,还要疏导同学们的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

对曾玲琳老师来说,数据的缺乏是最大的难题。

疫情期间不在武汉,曾玲琳设置课题时准备好的数据在学校的电脑上,没有随身携带。所以,同学们只能从原始数据开始,一步步处理、加工;部分网上不能下载的非公共数据只能找接近的公共数据替代。

工作量的大幅增加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抱怨,他们埋头苦干,相较以往更加抓紧时间、肯下功夫。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课题与全球的空气温度估计有关,他从网上下载了十余万个站点数据,独立完成了所有的整理工作,再加上遥感数据的下载和预处理,实验准备阶段的工作量非常之大。但他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论文工作。

而在王砚看来,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到大量的工作中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线上快捷多样的沟通方式摆脱了线下约时间困难、老师不在办公室等限制条件的约束,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自如。但与此同时,原本一个集体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一对一的单线沟通,工作量的增加显而易见。

四月中旬,王砚从其他老师手里接收了两名课题无法开展的同学。彼时,学院论文开展工作已经过半,这意味着原本三个月的工作量,要压缩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完成,着实艰难。

时间紧、任务重,王砚为这两位同学制定了紧凑的计划,教给他们更为快捷的搜索方式,沟通也更加频繁。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两位同学的论文顺利完成了。

二月份开始,王砚就让同学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工作汇报。然而,受疫情、老师不在身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同学出现了懈怠、拖拉、工作迟迟不开展等情况。
因此,王砚要求这些同学每三天向老师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探讨问题、及时解决。有时已经工作到凌晨,她也会坚持听完同学们的汇报。

“我们约定好的三天一次,就一定要完成。如果老师翻篇了,同学也就翻篇了;老师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同学们也一定能从中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要求。”王砚说。

全心投入 上好最后一堂课

毕业生们也铆足了劲,为上好最后一堂课竭尽全力。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陈思源同学,从一开始就有着“要把毕业论文做好”的坚定信念。

已经开始实习的陈思源早早地与导师取得了联系,表明了自己想要抓紧时间做好论文的决心。春节期间,她就很好地完成了外文翻译、设计调查问卷、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

只有周末才能进行论文写作的她把工作和论文安排得井井有条,总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从不让老师发愁。数据分析遇到困难时,她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着老师为她的课题多思考、多帮助。

农资1603班的李季由于家里比较偏远,没有网络,所以“转战”到舅舅家蹭网写论文。

李季积极地与郭忠录老师的研究生焦雄沟通交流,在研究的技术操作问题、挖掘课题更多可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帮助。

焦雄为李季修改论文的截图

“家里人也都很支持我的学习,让我一门心思好好写毕业论文,从不让我干一点杂活。”谈及亲人和师长的关心和帮助,李季显得十分感动。

对家住武汉市的地信1603班的谭亦杨来说,疫情下严防控带来的心理恐慌和屡屡受挫、反复修改的毕业设计,给她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每当谭亦杨的研究思路出现问题,指导老师孟冉总是及时纠偏,为她指明新的思考方向,鼓励她以目标为导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次进展不顺。

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和疏导下,谭亦杨顺利迈过了心理和学术上的两道坎,她的论文也最终入选毕业生优秀论文。

“毕设和疫情叠加,我不仅重新学习了完成一整个科研任务的所有细节,还重新了解了人生深渊的样貌。感谢挫折,感谢老师的帮助,这次经历让2020成为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年,感受到痛苦的同时,也让我发现自己能够扛过去更沉重的负担,成为更勇往直前不再停下的人。”谭亦杨在致谢中这样写到。


文字:学通社记者 黄雅姿
审核人: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