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化学与环境研究生党支部“净土新生,守护健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田间实践与乡村振兴赋能活动。
大冶市还地桥镇位于国家六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受到周边工业活动的影响,土壤重金属Cd和As复合污染问题突出,常通过施加自主研发的锰基复合钝化材料对其进行治理。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等方式,深入了解该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情况,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
出发前,团队成员系统整理了当地关于土壤健康的研究数据和农业政策资料,积极与当地农技中心和种植大户对接,详细了解技术需求,制定了包含植株样品采集、技术培训、农户访谈等环节的详细行程。同时,精心准备了样品采集工具、技术宣传手册等物资,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期间,实践团队按照科研规范进入修复示范样地,开展了水稻样品采集工作。为全面评估锰基钝化技术的修复效果,团队成员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科学采样——在每块标准试验小区内,分别选取中心点和四角位置共五个采样点,使用专业工具取水稻植株样品。这种严谨的布点方式,既避免了边际效应的影响,又能真实反映整块田地的水稻生长状况。队员们头戴草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用电子天平对每份样品进行现场称重,并详细记录数据。同学们在实践采样中深化着对科研工作的理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烈日下进行样品称重
为增强科普效果,实践团队在当地进行科普宣讲,并与农技人员深入探讨交流。团队成员为农户讲解土壤改良技术原理以及土壤治理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水稻植株,让当地农户和技术人员直观地看到效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效果。同时,团队与当地农技人员开展深入交流,针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科学施肥等关键技术进行研讨。
田间合影
“当我的双手真正触摸到这片土地时,才真切体会到科技兴农的深刻意义”,这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党员胡丹表示,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不仅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更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当地农技中心负责人评价道:“高校师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未来,团队成员们将继续完善技术体系,持续为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用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文字:郑思远
图片:董梦云 胡丹
审核:许琳